【资料图】
学校是培养文化产业生力军、保障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完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文化产业人才“主阵地”。高等学校培养为社会所用的文化产业人才,具体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明确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培养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人才需要制订有针对性、层次性的培养方案,明确教学目的、对象、方法和效果等。一方面要根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设置确定课程专业、培养目标,通过走访文化企业或社会组织、召开专题讨论会,邀请知名学者、企业家参与到制定工作中;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校自身条件和能力,保证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培养目标能够按期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并依据所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来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和主导方向,培养能够满足文化产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最大限度优化统筹教学资源。一方面学校要保证任课教师拥有足够的资质以传授给学生丰富、先进的文化产业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可以聘请文化企业中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开展专题讲座,引进文化产业高端人才聘任为客座专家,让学生对实际工作和产业前沿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与企业建立联系,通过建立实践平台、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提升实践能力的场所和机会。
建立全面的文化产业教学体系。学校应当优化课程设置,在课程设计上要意识到文化产业所独有的跨学科性和交叉性,在文化产业学科和专业基础教学中整合相关学科,弱化文、史、艺、法、经、管等学科的边界,针对文化产业实践中所需的创意设计、智能算法、计算机工程、文艺鉴赏等技能在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中有所体现。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开展与专业知识和技能、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等方面有关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适度结合文化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紧扣文化产业发展前沿趋势,前往重点企业走访调研,结合企业阶段性、长期化需求,着重加强数字媒体技术、智能编程技术、工艺设计等专业技术,创意设计、广告营销、内容生产等创意技能和资源整合、媒介管理、品牌孵化等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以“产业发展”引导“学业培养”,助力产业良性健康发展。
注重提高文化产业科研质量。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应以创新为引领,提高科研水平,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设立或参与设立文化创意实验室、创新中心、产业基地等平台,加强与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等重点企业在研发、设计、推广等产学研一体化方面的深度合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更有高度、有前瞻性、有实践价值的应用平台。(蔡国栋)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