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湖之滨 看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秘诀” 当前速递

来源 : 川观新闻 时间:2023-04-11 08:51:01

四川在线记者 王培哲

从南京出发,朝着太湖的方向一路前行,道路两旁河湖交错,村庄和园区点缀在绿水青山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月7日至9日,记者随“与江共生 ‘绿’满新征程——长江经济带及黄河流域省级党报全媒体行”走进江苏溧阳、宜兴等地,探访绿色发展的前沿思考和创新路径。

目前,四川也正从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方面发力,提升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功能承载能力。向兄弟省份学习,江苏之行,收获不少。

一个村:既要房前屋后的“颜值”,又要乡村振兴的“产值”


宜兴市新街街道潼渚村风貌。 王培哲 摄

4月8日上午9点,宜兴市新街街道潼渚村的中心草坪上,一场乡村集市拉开帷幕。美食、游戏、舞蹈,围绕在露营帐篷周围的各类项目,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踏青。

从中心草坪向全村望去,清澈的河水、盛开的绣球、金黄的油菜,共同构成了潼渚村房前屋后的景观。但在7年前,这里还是宜兴市水体黑臭、土壤污染的反面典型。在村党支部书记蒋振看来,建好房前屋后的水与田,是潼渚村从“颜值”向“产值”转变的第一步。


全国首座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宜兴污水资源概念厂。 王培哲 摄

提高控污减排效率是保护的关键。“2年前,我们尝试引入环境管家一体化管控平台,对固体垃圾和各类污水展开治理。”蒋振办公室里的屏幕上,实时显示村民家中生活垃圾的清运情况,还能看到村里河流的水质状态。在这背后,是安装在房前屋后、田里水下的传感器,帮助当地建立起一套生态预警系统。

蒋振介绍,村上组织当地村民参加生态环境治理培训,鼓励大家成为护田、护水的“环境管家”,目前村里共有26名环境管家。以生活垃圾处理为例,为了提高处理效率,村民只需要将垃圾按照干、湿两种初步分类,剩下的由环境管家进行细致处理。生态预警系统发现水质变化,环境管家就实地跟进,找到源头,解决问题。

环境焕然一新,产业随之壮大。潼渚村770户人家中,有超500户在本地经营民宿、鲜花、采摘等文旅项目,这个数字是6年前的10倍。“随着村里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回到家乡打造‘风景区’‘打卡点’,进而带动更多业态从城市来到乡村,形成良性循环。”蒋振说。

一家企业:和国际企业做“合伙人”,在“试验田”里激活“生态链”

4月8日中午,宜兴市国合环境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以下简称国合基地),总经理邵焜琨匆匆吃过午饭,继续和位于韩国的一家水生态治理企业沟通合作方案,他计划邀请这家企业和本地水务部门在晚上举行视频会议。快节奏、跨国际的交流合作,是这里的工作常态。

作为宜兴市环保科技工业园推动环保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化合作水平的主要载体平台,6年的时间里,国合基地孵化出58家企业,围绕环保技术申请超160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不少企业把这里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试验田”。

“试验田”的基础,是“合伙人”制度。与单纯项目引进、技术合作不同的是,国合基地尝试利用来自日本、韩国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合伙人资源,引进一批拥有国际高端技术和装备的企业,组建合资企业,逐渐孵化一批行业“单打冠军”。

“引进来”的同时,还要激活“生态链”。以平台企业国合绿材为例,该企业由三家企业和东南大学共同出资成立,是目前江苏省内海绵城市雨水收集模块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资源技术的集成让这家后起之秀快速凸显“专长”。随着企业的落户,上下游产业逐渐丰富,将国合基地的业务延伸至水环境综合治理、固危废处置、土壤修复技术与装备等多个领域。

资源集聚所带动的人才集聚效应也逐渐凸显。吉田健二是国合生物的股东,也是基地的全职外国专家。2017年来到宜兴后,他不但为基地带来了关键技术,还成为基地对外交流、承接业务的一个窗口。邵焜琨透露,目前,国合基地有5名全职外籍专家。

国合基地服务的长江大保护嘉陵江流域五排水库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项目,经过三年的系统修复运行,水库各项水质指标改善显著,由治理前的劣Ⅴ类提升到地表Ⅱ类水。

一个集群:大决心引来新动能,绿色产业集群随之发展壮大

从天目湖出发,沿长山路向北不到10里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长三角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映入眼帘。中心建筑群依山傍水,悠然静谧。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长三角研究中心。 王培哲 摄

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为何选择溧阳?改革开放之初,溧阳也曾尝试以生态资源换取经济增长的路子,采石矿、砖瓦窑一拥而上,绿水青山一度蒙尘。

“‘大项目’不如大保护来得实际。”溧阳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后来当地关石矿、停瓦窑、撤码头,还建公园、修廊道、保物种,不断修复生态。

“我们从一系列的行动中看出这里有发展绿色产业的决心。”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他们在这里建立成果转化与学术交流中心,主攻以动力电池、电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高端制造技术。


溧阳市利用矿坑修复建成的酒店内景。 王培哲 摄

得益于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的“磁场效应”,周边几公里内集聚了上海交通大学溧阳智能制造研究院、东南大学溧阳研究院等10家高端科创平台,13家国家级院士、博士后工作站。而不远处的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内,集聚了50多家国内行业细分领域的知名企业,产品涵盖正负极材料、电池隔膜、结构件等电池关键环节,初步形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动力电池产业集群。

“2016年我们看中了这里的变化,选择和上汽集团一起,在这里开展生产合作。”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业务的重点是发展储能设备,这也是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的优势和强项,大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联系,形成协作。

强强联手,绿色潜力十足。在长三角研究中心和成功合作案例的吸引下,溧阳已累计实施动力电池产业项目近50个,其中包括5个投资100亿元以上和23个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800亿元。

X 关闭

  • 热门推荐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12

邮箱: 39 60 29 14 2@qq.com

版权所有 起点休闲网所有